• 最新消息
    • 重要公告
    • 最新消息
    • 活動消息
    • 公益合作
  • 認識陽光
    • 陽光的故事
    • 組織架構
    • 永續報告書
    • 榮耀分享
    • 影片專區
    • 刊物 / 電子報
    • 常見問題
  • 陽光服務
    • 服務對象
      • 所有服務對象
      • 燒傷服務
      • 口腔癌服務
      • 血管瘤
      • 神經纖維瘤
    • 服務介紹
    • 社會事業
    • 臉部平權
    • 國際參與
      • 國際合作緣起
      • 陽光在世界
      • 印度合作計畫
      • 中美洲合作計畫
      • 故事分享
    • 研究案申請
    • 參訪陽光
    • 身心障礙鑑定
      • 新制簡介
      • 新制流程與工具
    • 實習申請
  • 暖心故事
    • 個案故事
    • 服務故事
    • 公益報導
  • 捐款支持
    • 捐款方式
      • 捐款說明
      • 線上捐款
      • 收據開立
      • 捐款FAQ
    • 每月定額捐
    • 企業贊助
    • 募款專案
    • 愛心芳名錄
    • 發票徵信
    • 服務成果報告
    • 歷年財務報表
  • 參與公益
    • 成為陽光志工
    • 一塊挺陽光
      • 活動辦法
      • 看誰挺陽光
      • 店家分佈
      • 企業挺陽光
    • 二手書捐贈
      • 店家資訊
      • 二手書緣起
      • 捐書方式
    • 提供就業機會
      • 提供就業機會
      • 查看就業機會
    • 支持臉部平權
    • 物資捐贈
    • 發票捐贈
    • 陽光創意工場
    • 陽光織愛工作隊
    • 陽光微笑發條工作隊
    • 購買義賣商品
  • 聯絡我們
    • 聯絡我們
    • 壓力衣預約
    • 臉部平權報不平
    • 個案通報
    • 個案轉介
    • 誠信經營檢舉信箱
    • 服務意見單
  • 版權宣告
  • 隱私權政策
  • Youtube 陽光影片專區
  • 訂閱電子報
  • 網站導覽
  • 人才招募
logo
粉絲 語系 捐款
陽光介紹 捐款方式 捐發票 捐二手書 聯絡陽光 汽車美容 義賣 暖心故事 捐款徵信
logo
網站導覽 人才招募 訂閱電子報 中文 English 立即捐款
  • 最新消息
    • 重要公告
    • 最新消息
    • 活動消息
    • 公益合作
  • 認識陽光
    • 陽光的故事
    • 組織架構
    • 永續報告書
    • 榮耀分享
    • 影片專區
    • 刊物 / 電子報
    • 常見問題
  • 陽光服務
    • 服務對象
    • 服務介紹
    • 社會事業
    • 臉部平權
    • 國際參與
    • 研究案申請
    • 參訪陽光
    • 身心障礙鑑定
    • 實習申請
  • 暖心故事
    • 個案故事
    • 服務故事
    • 公益報導
  • 捐款支持
    • 捐款方式
    • 每月定額捐
    • 企業贊助
    • 募款專案
    • 愛心芳名錄
    • 發票徵信
    • 服務成果報告
    • 歷年財務報表
  • 參與公益
    • 成為陽光志工
    • 一塊挺陽光
    • 二手書捐贈
    • 提供就業機會
    • 支持臉部平權
    • 物資捐贈
    • 發票捐贈
    • 陽光創意工場
    • 陽光織愛工作隊
    • 陽光微笑發條工作隊
    • 購買義賣商品
  • 聯絡我們
    • 聯絡我們
    • 壓力衣預約
    • 臉部平權報不平
    • 個案通報
    • 個案轉介
    • 誠信經營檢舉信箱
    • 服務意見單

暖心故事 Story

首頁  »  暖心故事  »  服務故事
  • 個案故事
  • 服務故事
  • 公益報導

「愛,直到成傷」談照顧者的替代性創傷 -諮商心理師 朱柏翰

2018-11-22
他說:「永遠記得電話另一頭孩子的聲音:『媽媽,我好痛,快來救我。』」
他說:「一直記得孩子問:『媽媽,我的臉會不會毀容了。』」
他說:「看著孩子浮腫的外表…醫生又在她很在意的四肢都畫了很大的一刀,好痛。」
他說:「每次簽手術同意書,都希望是最後一次了。」
他說:「孩子一到晚上就哭鬧不止,狂叫要去自殺,我只能陪著一起哭。」
他說:「除了短短的探視時間外,我只能透過小小的窗戶,看著孩子的臉。」

快三年了,問他:「最近還好嗎?」他說:「我一切都好。」接下去話題又回到孩子身上,說孩子目前的生活、交友狀況、工作…言談間透露出對孩子不確定未來的擔心。我試圖問他:「最近睡得好不好?」他說:「總是睡睡醒醒,還是會夢到在醫院休息區睡覺,好像也習慣了。」最後說:「只要孩子好了,我就好了。」

這群父母的情況,稱作「替代性創傷」。

看不見的傷痕
創傷記憶就像銳利的刀,在意外發生的那一刻,在父母的心靈上,畫下一道道深深淺淺的痕跡。因為愛,所以深刻記下每一道痕跡,但實際上,它不是愛,而是照顧者心裡的傷痕。即使孩子現在好多了,這些傷痕依然影響著父母,變成替代性創傷者生活的一部分。

他們歷經孩子就醫到復健的密集照護,每天聽孩子喊痛,不時收到駭人的病危通知書,硬著頭皮安撫孩子「不想再活、不要再救」的一再抗議。他們為了努力照顧孩子,被迫選擇暫時把自己的真實感覺放在一邊,奮不顧身成為孩子的全職照顧者…他們就在這樣重複擱置真實感受、持續接受情緒衝擊挑戰的過程中,自我本能的形成一些反應與防衛機制。

「孩子狀況不好,至少自己可以暫時先挺過去。」在當下,這樣的想法的確提供了度過難關的協助,但這樣的防衛機制就像兩面刃,即便孩子狀況改善,做父母的依然很難把生活重心從孩子身上移開:「好不容易才把孩子救回來,不能再失去了。」但這樣的想法就成了一個黑洞,開始吞噬事件發生前,各自獨立、健康完好的生活和生命。

最明顯的症狀,通常會從下列三個向度出現:
  • 身體的:持續發生的疼痛、睡眠狀況不佳、覺得身體疲勞。
  • 心理的:無法讓自己快樂起來、容易有強烈的情緒。
  • 靈性的:對世界悲觀、對自己懷疑、對人不信任。

當您發現自己可能發生替代性創傷,可以把握三個重要事項:「活在當下」、「建立與重要他人的聯結」、「重新掌握自己的能力」。

  • 活在當下
    活在當下指的是,花時間跟自己在一起,感覺到自己的存在,自己去散步、自己吃一頓飯,或是從事一些規律、緩慢的運動,例如:正念練習、瑜珈、太極等…目標是增加感覺自己的能力,重新用自己的感官與外界連結,從這樣的互動中,感受到自己的存在…你雖然是因著孩子而存在,但你也是為了你自己而存在。

  • 建立與重要他人的聯結
    有時候因為密集、寸步不離的照顧需要,照顧者往往會不知不覺落入人際孤立的情況。身體接觸與撫慰是人最基本獲得安全感的方式,試著想想,你有多久沒抱抱你的重要他人?你可以找機會抱抱對方嗎?有可能讓對方也好好抱抱你嗎?

  • 重新掌握自己
    在創傷的經驗裡,人們最直接的感覺,是失去了對自己的主控權,反覆體會到這個感覺,會讓一個人失去力量,覺得人生沒有希望了。所以,找回自己生活的決定權,才能找回生活的活力,而這個部分,需要你允許自己放掉一些對別人的關心,增加一些對自己的關心。

其實很想邀請您尋求心理服務,讓自己有機會重新舒展開來,感覺自己活著的美好,因為我們真實的感受到,你有多珍惜你的孩子,而我們也很想珍惜─珍貴的你們。感謝有機會和您一起為了孩子努力走到了如今,如果可以,邀請您暫時歇會兒,聽聽這首歌〈甲你攬牢牢〉作為這段經驗的休止符。

↑諮商心理師 朱柏翰
 

參考資料:
《心理的傷,身體會知道》:大家出版
汪淑媛:〈替代性創傷是助人工作者不可避免的風險?〉:社區發展季刊147期
黃小芬:〈成年燒燙傷患者之家庭復原歷程研究〉,碩士論文
江蕙:〈甲你攬牢牢〉收錄於2010年江蕙《甲你攬牢牢》台語專輯

 
回列表
facebookline

陽光社會福利基金會   郵政劃撥帳號:05583335   戶名:財團法人陽光社會福利基金會  

104508臺北市南京東路三段91號3樓   TEL: (02)2507-8006 (週一至五9:00~17:00)   FAX:
(02)2507-0251 雲端發票捐贈碼:13579 立案字號:北市教四字第44694號
服務信箱:sunshine@sunshine.org.tw 官方LINE ID:@sunshine.tw  

Copyright 1981-2021 Sunshine Social Welfare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.

版權宣告 | 隱私權政策

Copyright © 陽光社會福利基金會

power by A咖電子商務 :: sponsored by Cloudmax匯智

訂閱電子報

歡迎您訂閱陽光電子報,溫暖您的心! 按此可先【試閱電子報】
驗證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