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台北重建中心職能治療師 楊琇涵
一場大火,讓阿燕全身45%、2-3度燒傷,雙側上肢和臉部尤其嚴重,劇痛和外觀變化讓她沮喪;傷口逐漸好轉了,但燒傷疤痕卻攣縮得更厲害;離開了醫院,「一個人」的復健之路漫漫,該怎麼做?又該怎麼堅持下去?
復健,一人獨品的「痛苦」
「很孤獨。」阿燕說。「好像都是自己一個人。」
事情發生時是一個人,出院後的生活是一個人,每天復健的痛苦也是一個人。「我也很認真,我沒有偷懶,但真的很痛,為什麼沒有人理解?」阿燕因著密集復健需求進入陽光台北重建中心(以下簡稱北重),和身旁每一位傷友一樣,阿燕每日認真完成治療師依她需求開出的復健功課,雖然有社工與治療師的鼓勵、陪伴,卻常萌生「明明身在一群人之中,卻仍舊像是一個人」的念頭。
這樣的感覺,隨著來北重兩週後,第一次參加體適能團體,開始有了轉機。
從「我」到「我們」:體適能團體帶來的改變
大面積燒傷導致的心肺功能損傷和生理變化、幾個月的住院躺床、接連的手術計畫…出院後面對的是全身關節攣縮、肢體僵硬,整體力量和體能的衰退。皮膚處處是傷口,手無法抓握、肩抬不高、腳蹲不下,甚至走幾步路都會喘而可能跌倒,這些問題雖然難以想像,卻是燒傷服務對象剛來北重時最常見的困境。

初來北重的阿燕,手抬不高,拿筆也很困難。
期待透過團體運動形式,增進服務對象的整體肌肉力量與心肺耐力,106年,北重服務團隊歷經半年的摸索期,絞盡腦汁發展出「體適能團體」服務模式,每週辦理一次。
「體適能團體」含動態暖身、環狀運動與靜態伸展三個部分,其中環狀運動依循「短時間高強度運動─間歇休息」模式,輪流進行「肌力訓練」與「心肺強化」,並針對燒傷者的整體需求設計一套動作模組,依能力分級執行方式,讓不同動作限制的成員,上肢、核心與下肢肌群和心肺功都能得到充分鍛鍊。此外,因將輪替不同的運動項目、可以看到彼此狀況,也增加不少運動互動與趣味性。

燒傷服務對象參與環狀體適能團體。
「這算復健嗎?不太像;這是休閒的一種嗎?也不太對。」剛進團體的阿燕不明白體適能團體跟復健有什麼關係,心裡充滿疲累與抗拒;身體上也因為動作限制,做什麼都感到吃力。
「就傻傻跟著做。」不知不覺,她發現,「看到阿君(另一位傷友)平常都好累,參加(體適能團體)之後,精神好像好一點。」
「為什麼差這麼多?」她想。「那會不會對我也有幫助?」回頭才察覺自己其實也默默進步了。
阿燕剛參加體適能團體時,上下20公分高的階梯都需要治療師協助,七個月後的現在,35公分高的階梯也能自己安全進行。不僅如此,雙手也更加有力,先前拿筆都很困難,現在搬15公斤的箱子也沒有問題;一開始以1.2公里/時(一般人極慢散步速度)走跑步機20分鐘,就疲累不堪,現在可以輕鬆以4公里/時行走半小時。她發現體適能團體的運動跟個別復健的重點不同,針對的是大家共同的基礎能力,而且用替代的方法讓每個人都可以運動到。
「在這裡大家做的動作都是一樣的,她的傷勢看起來比我嚴重,可是她做得比我好,那我也可以。」 看著別的成員的進步,阿燕也對自己更有信心。
陪伴、支持、溫暖
平常復健都是各自進行自己的運動項目,但在體適能團體中,會彼此開玩笑、挖苦「腳抬得不夠高」,也會彼此打氣「要畢業了,(飛輪)再騎快一點!」

體適能團體的尾聲:靜態伸展放鬆肌肉。
「先前自己復健的痛感都不見了,因為有人陪我,感覺不到痛。」阿燕笑著說。現在想到體適能團體,阿燕覺得這是一個交流的平台;以前什麼事都是自己一個人面對,現在有機會可以跟其他人一起運動、一起說笑、一起認真,對身體好,心情也自然而然變好、放鬆很多。她想跟過去的自己說「掰掰」,自己已經變得不同;也期許未來可以更進步,鼓勵更多的燒傷傷友堅持下去。
**謝謝您,您的支持將幫助陽光提供這些朋友完善生心理重建服務!*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