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顏損小組
陽光曾服務一位患有無鼻症的孩子,因外觀沒有鼻子,造成喉嚨經常卡痰,生活遭遇許多不方便,也因為外觀上的不同,有時會遭遇旁人異樣的眼光。媽媽回憶起一次帶孩子在公園玩耍,其他小朋友看到後,拉著他們的家長問:「為什麼他沒有鼻子?」這些無心之語聽在耳裡,除了難過,更是有許多說不出的苦,但她知道無論如何都要堅強起來。為了幫助孩子及早面對未來可能會遇到的挑戰,四處找了早期療育及心理健康相關資源,也主動向陽光諮詢,連結各項服務,幫助孩子認識自己,改善人際互動及生活上的不便。
孩子永遠是媽媽最愛的寶貝。
從幼兒園畢業即將要上小學,學校因為孩子的特殊情況,擔心無法提供完善的學習環境時,媽媽則非常積極連結各方資源(如兒科醫師)不斷與校方溝通,為孩子爭取應有的就學權利,更主動邀請陽光到校做關懷尊重的宣導教育,也寫了一封給全校家長的信,刊在校刊上,呼籲大家成為好朋友、小天使,更成為好幫手。看在陽光夥伴的眼裡,媽媽這樣的行為真是一個值得借鏡的積極行動!
媽媽寫給全校師生的信全文:
相信各位OO國小的家長們,一定有聽過孩子回家分享過,「爸爸、媽媽,我們學校有一位沒有鼻子的同學!」做家長的我們當下也許會遲疑了一下,別懷疑,我的孩子真的就像各位孩子所說的一樣,他少了一個五官。也許大家心都想著,要怎麼跟孩子解釋?怎麼講孩子才能明白?其實我們大家本來就長得不一樣,再怎樣相像的雙胞胎也有不一樣的地方,而有些孩子只是「不一樣」的地方特别明顯而已,因為這明顯的不一樣處,造成孩子們因不了解、膽怯,而失去了接觸特殊兒内在的特質與機會。「成為特殊兒」並不是孩子能自行選擇的,但身為孩子家長的我們,可以選擇怎麼教導自己的孩子,如何「尊重並學習接納他人的不一樣」。也許哪天孩子回家跟您分享,他交了一位「長得很特的好朋友」,不妨好好鼓勵肯定孩子,他交到一位您都没有的「超酷好朋友」,而孩子也在這社交過程中,學會接受别人的不一樣,但我們一樣是好朋友。
陽光長年服務許多因疾病以致外觀很不一樣的孩子,我們都知道,父母對於孩子的與眾不同,心中總充滿著擔心與自責。養育孩子長大的過程本就充滿挑戰,父母為了讓孩子自在快樂地成長,更是加倍投注心力。到了孩子入學階段時,許多家長會變得非常焦慮,擔心孩子與同儕間的相處,深怕他們被嘲笑、霸凌。因此,為孩子打造尊重溫暖的友善環境,是家長與基金會的重要任務!
後記
媽媽特別整理了養育特殊兒的五個關鍵原則:我和孩子一起學會的事!特殊兒媽媽體悟出的教養五原則
孩子在尊重友善的環境下學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