診斷前的心理調適
癌症的確定診斷,一般以病理切片報告為主。但在某些情況下,可以用癌症指數之升高及X光檢查作為診斷依據。在做診斷前,醫師會儘可能收集病友身體所有的資料,以作為正確診斷癌症及期別,當然病理切片是必要的項目之一。
家庭或親友支持可以幫忙病友渡過這段時間,與其每天焦慮地空想,不如一起和家人找尋相關資料,一起面對。不過一定要記住,不是所有的癌症都是「沒希望的」。
診斷確定後的心理準備
理論上癌症是可以治癒的,特別是在早期階段,這時也許有人會憤怒地抱怨命運的不公平;有人會表現沉默而不願與人接觸;甚至對診斷抱持懷疑;而有的人則會消極地等待死神…這些雖然是常見,也是可預期的反應,但是都不如和醫師一起討論未來治療方式來得實際。
治療時的心理調適
對於所有可能的治療,都可以隨時和醫師討論,但並非最新的藥就是最適合的藥。很多新的藥物,是在第一線藥物無效後才有使用的價值,且新的藥物也並非對所有的病友有效。病友在治療期間,若能配合進一步治療和恢復正常生活,保持適當的活動、充分的休息及足夠的營養,將對身體的康復有很大的幫助,也可以使得病友有體力去面對下一次的治療。
一般化學治療、放射治療在治療期間難免會產生副作用,但對身體的影響,均可藉著藥物的幫助減輕至最低,所以對治療不必恐懼,要有信心!可以隨時和醫師討論自己的病情及不舒服的症狀,醫師會儘量在下次治療時調整止吐或止痛藥物的種類及劑量。
病情惡化時
這時病友的心情往往是很複雜而矛盾的,既留戀美好的生活,又不堪忍受疾病的折磨。其實,這種情緒壓力如果能由親人傾聽關心、分享彼此負向的感受,結合成生命共同體,將是美好的,在抗癌的路上互相陪伴,使罹病的親人不覺得孤單,也不會因沒有陪伴罹病的親人而感到遺憾。另外必需注意病友的營養、生活起居以配合各種治療,也可以用音樂或環境幫病友放鬆心情。
癌症末期的需求
- 身體平安
所有症狀減至最少,疼痛減至最輕。對於病友的症狀,應給予積極地處理,而病友的身體也能夠保持整潔,此外應避免再讓病友承受其他非必要的醫療措施所造成的痛苦。
- 心理平安
家屬需要時間與病友在一起。一起回憶過去的生活史,可以用日記簿、生活錄影帶及照片,幫助病友回憶,讓病友不覺得孤單,並藉著回顧過去而感到一生的日子過得很紮實、很有意義;甚至,可以幫病友解除過往生活中的衝突。此外,讓病友能夠好好地交代身後事,包括物質的、社會的及靈性上的告別,讓病友無所遺憾!
- 靈性平安
病友能找到心靈的歸宿,不再害怕死亡是很重要的!信仰所帶來靈性的需要與依靠,更是重要地議題,照顧者必需了解與尊重病友的靈性基本需求。
面對死亡
其實,面對死亡最令人害怕的是─「不確定感」,死後會去哪?死後和現世是否仍有關係?死後是否一了百了?雖然不知道為什麼癌症會發生在自己身上,若是必需面臨的,為何不坦然面對呢?
如果死是不可避免的,如何才能「好死」─死而無憾、安寧歸去,是否才是我們反而必須重視的呢?更重要的是,我們自己是不是已經隨時隨地「準備好」面對死亡,當我們自己也不懼怕時,才是面死亡的唯一信念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