口腔癌的傷口護理
為了減少生理上的合併症(如感染、疼痛、惡臭)、提升患者的生活品質,患者及家屬也應參與學習如何協助護理,以預防或減少口腔黏膜炎及口腔異味的形成,並降低口腔黏膜炎造成的不適及續發性感染的機會。口腔護理涵蓋:牙齒,粘膜,骨骼等組織的照顧,對於張口有限制的病人,應該更注意口腔衛生的維護。
- 觀察皮瓣的顏色及微血管充血反映、供皮區及植皮區傷口的分泌物顏色、量與傷口癒合情形,若有異樣請與主治醫師聯絡。
- 若以皮瓣重建口腔,更應該注重口腔護理,因為黏液與陳血的聚積,會提供細菌良好的生長環境。維持口腔衛生,不僅可以預防感染,亦可消除口腔不好的氣味。口腔護理時,可用無菌生理食鹽水輕輕沖洗,並用口腔棉枝沾生理食鹽水清潔口腔,並小心避免創傷。
- 口腔護理計畫:
- 移除病患的假牙,並徹底的洗淨
- 使用軟質的牙刷,將牙刷放在牙齦邊緣,以掃除的動作刷,向牙冠的方向刷牙; 若用牙刷而引起出血,則使用浸泡過的生理食鹽水的泡棉枝來清洗。
- 將雙氧水以1:4的比例稀釋,用紗布墊沾取稀釋清潔舌頭。
- 用水溶性的膠凍塗抹唇部。
- 漱口水的建議與相關功能:(表格製作)
- 牙刷的選擇:建議除軟毛牙刷外可搭配口腔棉棒(泡棉含牙粉)、棉花棒、紗布及壓舌板為口腔做適當的清潔
- 口腔護理步驟:
- 用肥皂徹底洗淨雙手。
- 準備護理用物:漱口杯一個、壓舌板一枝、普通棉枝一包、毛巾一條、漱口水一瓶、潤唇液一條
- 將毛巾墊於病患的臉頰下,以保持病患或床單的清潔。
- 棉棒沾上漱口水,按牙→牙肉→上顎→舌→口腔內 之順序擦乾淨。
- 以潤唇液滋潤嘴唇。
口腔癌的飲食營養
對於癌症病患而言飲食、營養攝取是醫療過程的一部分,讓良好的營養是對抗疾病最重要的能量。然而,吃東西對口腔癌病友而言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因為手術或其他治療可能導致口腔潰瘍、張口困難與疼痛,影響咀嚼、吞嚥的功能。
加上罹患癌症後因煩惱及相關治療:放射線治療、化學治療、賀爾蒙治療和免疫治療等方法的副作用,更造成食慾不振等問題。 所以正確的飲食原則及營養補充,對於口腔癌症病友的體力維持及健康恢復是相當重要的。
口腔癌症病友到底該怎麼吃呢?首先以均衡飲食為基礎、每週至少量一次體重,以確認有沒有把營養吃進去。
除此之外,為了要有足夠的體力因應治療以及身體的復原,可於飲食中增加蛋白質和熱量的補充,如:食用強化營養的奶粉、高蛋白質的點心、堅果類等食物,餐間也可加上一些木瓜牛奶、蚵仔煎等小點心;同時也要多喝水,以維持生命及良好健康所必需的碳水化合物。治療期間常因副作用的不適影響食慾,營養師也建議,可改少量多餐,仍然要吃進足夠的營養才行;若是有候診、等車長時間出門在外時,可以將食物分裝小包裝帶在身邊,兩小時吃一口也比不吃來得好。
正確飲食營養的目的
- 預防或避免體重過度減輕。如減輕量於一周內高達平時體重之2%,或是一個月內達5%,三個月內達體重的7.5%,半年內達10%則為體重過度減輕。
- 修補因治療所產生的損傷,促進新組織的建造。
- 增加患者對各種治療的接受能力,及對感染的抵抗力。
- 減輕治療所引起之副作用及預防因營養不良引起的併發症。
- 使病患感覺較舒暢、體力較充沛。
口腔癌病友飲食原則
- 患者想吃東西時盡量吃富含熱量及蛋白質的食物,因為這樣才能幫助病人維持體力,避免身體組織分解,對抗治療所造成的傷害。
- 許多患者在早晨較有食慾,所以可以在這時候給予正餐,不想吃時可以給於流質食物替代正餐,流質食物必須是全營養品,以確定病人可以獲得足夠營養素。如果病人覺得不舒服不必強迫進食,只要給予少量食物,這時可以考慮飲用全營養流質食物,每個病人因狀況不同所需的全營養品亦有差異,若要飲用可以依營養師或醫師師指示補充維生素或礦物質。
- 如果患者幾天內都不舒服,無法吃下足夠的營養,不要緊張,但是要告知醫生及營養師。
- 要注意喝足夠的水。
- 注意飲食的均衡,維持良好的營養及各種保健活動,以保持體重,增強抵抗力。
- 因攝食量不足,造成體重嚴重減輕時,則應積極採用管灌或靜脈營養補充。
- 定期回醫院做追蹤檢查,如有病痛或營養問題,應立刻請教醫師或營養師,以免延誤。
因疾病或接受治療時之飲食改善方法
癌病患者因疾病或接受抗癌治療,而造成的症狀之飲食原則及改善方法
健康食品的迷思
許多病友會相互推薦吃健康食品以保健康,事實上,健康食品的定義不明,規範不完備,是各國政府食品藥物管理最麻煩的問題之一。成份上大多是食品本質以人工方法提鍊,萃取或濃縮一些成份,使其單位量增加超過自然正常攝取量,做為促進健康的補充品。
但是,既然健康食品作為販售的商品,商家勢必希望廣開市場,因此便加上諸如「醫療」或「類醫療」的名詞及用語,保守一點的就說防老、抗氧化、增加免疫力,誇大則乾脆單刀直入說治癌、肝炎、糖尿、高血壓等,盡在名詞上下功夫,以誘發購買意願。如近年來聲名大噪的巴西蘑菇,六O年代即有人開始研究,以日本人為最。已知內含蛋白質、脂肪、微量元素及多種維他命,其中最主要的是多醣體,據稱可增強免疫細胞的數量及活性;且透過多種罹癌的動物觀察,也有較好療效。但這些樣本數有限的研究結果,在聰明的食品商推波助瀾之下,號稱對心血管、腸胃、內分泌、泌尿生殖、呼吸、腦神經各大系統之疾病皆有好處,更甚於靈芝。發展成藥品或進行人體研究,本不在銷售廠商計劃之內,因此究竟有無聲稱之「療效」,實不必過度期待。除非產品本身有實證的根據及品管,或對健康有絕對的需要,不然健康食品僅能錦上添花。
這種介於純食品及藥物之中間地帶,以食品執照通過後,曖味地宣傳及暗示有療效的「聖品」充斥坊間,據調查每年有二百億的市場收入,以每年三十%比例成長。不論台製或進口,種類繁多且價格混亂,常有成份與包裝標示內外不符,而現今空有健康食品管理法,卻無足夠稽核來做有效管理,大家得小心因應,且不應抱持「有病治病,無病補身」的心理來消費,否則傷財事小,只怕對身體造成負面影響。